池塘水环境既是鱼类生活的地方,又是鱼类天然饵料培植的场所,生态环境十分复杂、变化多端,不断处在矛盾和平衡的过程中,特别是七八月份高温,水质变化更快,易于老化。作为养殖者,必须了解和掌握其过程的变化规律,以不断调整矛盾,实现平衡,预防鱼病,促进生长。本文着重对池塘水质的鉴别与调控,以问答形式提供实用性技术,仅供参考。
1. 池塘水质包括哪些主要因素?
池塘水质包括物理、化学和生物三大主要因素。物理因素是指水的温度、透明度、颜色、比重、密度等。化学因素是指溶解氧、酸碱度(pH)、硬度、碱度、有机耗氧量、生物耗氧量、营养盐类、有害物质(硫化氧、甲烷、氨氮、羟胺、亚硝酸盐等)等。生物因素是指浮游植物、浮游动物、原生动物、轮虫、底栖生物、螺类、蚌类、水生植物和各种鱼类等。以上各种因素不断随着外界环境,如季节、气候、人为因素等的改变而变化;随着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变化,从而对养殖鱼类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。
2. 如何用肉眼鉴别好的水质?怎样保持?
凡是好的水质,一般呈绿褐色和茶褐色,透明度为30 厘米左右。所谓透明度即水的透光度。一般用直径15~20 厘米的铁皮板在其上每隔四分之一用黑白油漆相间涂抹,中心穿上细绳,下接锥形小串锤,放入水中,到30 厘米左右正好看不见,即透明度为30 厘米,或成人手掌弯曲90 度伸入水中,当到30 厘米左右刚好看不见手掌,即透明度为30 厘米。这种水质的水色晴天早晚有变化,即早晨色淡、下午变浓,往往水面上形成暗绿色云块状团。这种水质最适合鲢、鳙鱼生长。当主养草鱼、团头鲂和鲤、鲫鱼等摄食性鱼类时,可加新水将透明度调为35~40 厘米。当好水出现时,应予以保持,但随着时间推移,水色变淡成淡绿(黄绿)或淡褐,可通过施肥调节,即每亩施有机肥100 千克左右,或碳铵和过磷酸钙各3~5 千克;如果水色太浓(透明度在30 厘米以下),则需加入适量新水调节。
3. 如何用肉眼鉴别坏的水质?怎样调节?
凡水色变为蓝绿色属于坏水。这种水透明度极小,严重时甚至透明度为0。这种水有毒性,溶氧很低,鱼类易于发生严重浮头和泛池,特别是在天气突变时(气温显著下降或发生雷暴雨)更易造成泛池大量死鱼事故和引发鱼病。这种水质一般发生在池水富营养化的高温季节,水中产生蓝藻。抑制池中蓝藻的方法如下:①每天中午、下午开动增氧机2~3 小时,搅动水体;②经常用潜水泵抽本池水冲本池,以搅动水体;③采用多个池塘连通,利用水泵或潜水泵抽第一池水到最后一池,造成水体流动循环;④排出部分池水,加入新水或加入好水质的池水;⑤每月对池塘泼洒菌肥或菌剂2~3 次,其用量依说明书。
还有一种水质也属于坏水,即水色为铁锈色。在高温季节、池水富营养化的条件下,裸藻大量生长形成水华(草绿色),此时水色也有早淡晚浓变化,但当裸藻死亡后成铁锈色浮于水面上,此时水色无早晚变化,并隔绝了水与空气接触,溶氧很低,鱼易发病、易浮头,甚至泛池。这种水质调节方法同蓝藻水质。
4. 如何用肉眼鉴别老水,怎样调节?
池塘水质老化后呈灰黑色。这种水用肉眼观察,远看一片黑,近看看到底(透明度高),水色无早晚变化。这种水质浮游生物贫乏,严重缺磷、缺氧,鱼类易于浮头和泛池。调节方法是及时补施磷肥和氮肥。每亩施碳酸氢铵3~5 千克或尿素2~3 千克,加过磷酸钙4~5 千克或钙镁磷肥4~5 千克。如果施化肥后(3 天左右)仍无明显效果,则应改施有机肥100~200 千克,并适当加入新水。
另一种老水呈乳白色,透明度高,缺氧,水色无早晚变化。这种水质小型浮游动物和轮虫很多,而浮游植物贫乏,人蹲下细看,往往可以看到水边有相当多微小的浮游动物。说明池塘中没有投放花鲢鱼种,或投放太少。对于这种水质,需利用杀虫剂(敌百虫等)杀灭,并结合巧施化肥培植浮游植物,或增放适量花鲢吃食浮游动物。
还有种老水发生在春季,往往是施肥后没有及时放入鱼苗进行培育,7~10 天后大型浮游动物大量生长,水成团状或片状酱红色(枝角类浮游动物),透明度高,能见池底,缺氧,轮虫和浮游植物贫乏。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鱼苗下塘,其成活率极低,甚至“全军覆没”。调节方法是排出老水,加入新水施肥或泼洒杀虫剂(敌百虫等)后重新培育水质。
5. 有的池水为什么长期成泥浑色?如何调节?
这种水质大多与鲤、鲫鱼混养太多有关,加之投喂人工饵料不足,或竞争不过其他鱼,鲤、鲫鱼在淤泥中觅天然饵料而搅混池水。调节方法是降低鲤、鲫鱼种投放密度,或调整投饵方法,使鲤、鲫鱼能吃到适量饵料,降低挖泥搅水程度。
6. 为什么池水长期为棕黄色?如何调节?
这种池水,往往是对鱼类长期单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所致,同时鱼种投放量大,产量也比较高。这种水一般透明度低、透光度差,浮游植物贫乏,也易于缺氧,鱼也易发病。调节方法是经常换水,开机增氧,配合巧施化肥和菌肥或菌剂调节水质,并对鱼类适当增加天然饵料(如对草鱼投喂一定量的青饲料)。
7. 在什么情况下水质氨氮和亚硝酸盐过多,使鱼类不同程度中毒?如何调节?
水质氨氮和亚硝酸盐过多往往发生在春夏之交、夏季和秋冬之交,这些季节气候多变,水质过肥造成不同程度污染,或不同程度污染的外部水源入池,同时在池水偏深的条件下,池底层水体长期缺氧,氨氮、亚硝酸盐和其他有害物质生成并积聚,随着气候突变,这些物质扩散至整个水体,对鱼类构成毒害。一般要求池水中氨氮0.05~0.10 毫克/升,亚硝酸盐氮0.05 毫克/升以内。调节方法是经常开增氧机和加入新水,冲动水层,特别是在天气突变前后,或采用多个池塘连通,一机提水,经常进行池间水体循环,不断改善底层水体溶氧状况,促使多种有害物质氧化、转化;或采用鱼池与水稻田或其他水体循环净化。此外,在这些季节每月施菌肥或菌剂2~3 次,其用量见说明书,以改良池底生态环境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以上各种调节措施还是预防鱼病的有效举措;还需强调的是,这些有害物质对鱼的毒害,往往还会造成鱼病的误诊,并且因找不到鱼病病因,对造成继病治疗效果不佳。
8. 为什么对一些池塘施肥效果不好,如何改进?
常常有渔民反映,施肥后水肥不起来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,经常遇到的原因如下:一是水体某些营养元素缺乏,例如长期使用化肥,后来效果就差,应是无机肥、有机肥结合;二是鲢、鳙鱼密度放养过大,对水质、浮游生物强度滤食,再生能力降低;三是池塘中水草或其他丝状藻类或螺蛳、河蚌较多,对营养盐类争夺或浮游生物争食;四是各类渔药过量和滥用。因此,必须对因调节。
9. 为什么春、秋两季水质较好?如何利用?
春、秋两季昼夜温差较大,水体是自然上下对流交换,整个池塘处在良性循环过程中,同时这两季气温、水温不高不低,鱼类感觉良好,水环境优越,鱼类吃食正常和生长加快。因此,充分利用良好的季节,加强饲养管理,防好鱼病,以提高产量、改善质量;当然重视改善夏季对鱼类和环境的影响,才能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。
10.改良池塘水质环境的技术措施有哪些?
传统方法:①经常加注新水,适当排放老水;②科学使用增氧机,进行机械增氧和推进生物增氧;③合理施肥、投饵;④滤食性鱼类(鲢、鳙)和摄食性鱼类(草鱼、青鱼、鲤鱼、鲫鱼、鳊鱼和名优鱼类等)主次分明,合理搭配(鲢鳙一般占15% ~20%);⑤生石灰清塘,高效低毒药物杀虫,巧施化肥。
来源:调水专家
原文链接: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A5OTc1MTc2NA==&mid=2662310590&idx=3&sn=1ed22ce234896cbb4e2943ae59883e42&chksm=8ba68085bcd1099327de06c159b2c53329bb8103272660775176a02db7339c9d7ef991a7acde&mpshare=1&scene=23&srcid=0723HuAtNG9BWjahMW5UtJnZ#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