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耕湿地,候鸟“天堂” 二维码
25
白露时分,升金湖白联圩内的3000多亩芡实长势喜人,鸡头形状的芡实果子争相露出水面;成群的水鸟在水面上自由飞翔,不时啄食芡实果子。 眼下,正是候鸟南归时节。白联圩紧邻升金湖自然保护区,“这里原本就是湖区,围湖造田才有了这个圩口。”白联村党支部书记章金平回忆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倡围湖造田、与水争地,“才有了这3000多亩农田”。 “由于地势低,白联圩每年防汛压力很大。 ”白联村前陈组村民陈金水说,圩口近年来退耕还湿,大家都非常支持,“农田变湿地后,再也不用担心水毁农田了;不仅收入有了保障,不少村民还办起了‘农家乐’”。 2016年冬季,东至县森泰林业有限公司流转了白联圩3000多亩农田,正式“退耕还湿”,种植了候鸟非常喜欢的食物芡实。此后,紧邻白联圩的联盟圩,今年3月也被“森泰”公司流转,在1700多亩地上种植水草;再后来,紧邻升金湖的4000多亩复兴圩,也实行退耕还湿……曾经的“人进水退”,如今变成了“人退水进”。 据了解,东至县于2016年10月出台 《升金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实施意见》,依据“谁保护、谁受益”的原则,明确要求 “对升金湖保护区范围内土地流转进行补偿,引导易受候鸟侵害的耕地区域的土地承包经营者主动参与湿地保护”。为此,该县申请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00万元,地方配套315万元。目前根据土地流转签约进度,县里已发放到村组农户500多万元。 东流、张溪两个镇,是东至县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内退耕还湿面积集中、规模较大的乡镇,共涉及9个行政村。根据摸底勘测,这两个镇退耕还湿面积近万亩。“森泰”公司负责人赵勇告诉记者,以前种植水稻需要施化肥、打农药,容易污染环境。现在利用社会资本退耕还湿,湿地修复的效果非常明显。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,现在每年到升金湖越冬的水禽越来越多,升金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候鸟天堂”。 文章转载于:安徽省林业厅官网 文章链接:http://www.ahly.gov.cn/ztzl/mtkly/146850.shtml
文章分类:
长江生态
|
|